成员分享

回首厦门——2012年博士毕业生赵茜怡(2013-04-02)

Date:2013-04-02 15:37    Author:jiang   

       2007年9月16日,怀着无限的憧憬与希望,我来到厦门大学,开始研究生的学习。 

 
2007年的我

2007年的我

       还记得报到第一天到实验室的欣喜与陌生:看到了夏老师、何老师亲切和蔼的笑脸;结识了张弘老师、吴丽琼师姐、龚磊师兄、刘斌师兄、玉妹师姐、"波仔"(黄金波师兄)、林然师姐、"汪仔"(汪慧娟师姐)、启玄师兄、小熊师兄、李然、小龚磊、"小王"(王铜道)等实验室成员;在茫然失措中,跟随大家一起称呼张弘老师"师姐"(那时她刚刚毕业留校工作),对着当时正在实验室做"育苗"的本科生"小王"叫师兄。随后,在与大家的相处中,实验室欢乐融洽的气氛使我深受感染,迅速适应并融入了这个集体。同时,我还结交了挚友兼室友梦辉、小仙和青青。

       第一个学期主要在课程学习中度过,这半年也是最快乐轻松的一段时光。除了在课余参加班级和年级的活动之外,我初步学习了实验室无水无氧的基本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吴丽琼师姐手把手耐心地教我,她的严谨、细致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第二个学期,课程学习减少,我正式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课题研究。

       此后的2008、2009年,是实验室也是我个人最为艰苦、关键的两年。为了在实验上有所突破,冲击一区文章,大家都很拼命,天天早出晚归,经常周末也不休息。而付出终有了收获,2008–2009年,三篇Angew. Chem. Int. Ed.和七篇二区文章相继发表,2009年夏老师被评为"国家杰出青年",实验室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在此期间,我参与了其中两篇一区文章的数据收集和整理,与团队成员精诚合作,我的实验操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巨大提升,实验进展也相当顺利。在独立开展课题半年后,我意外发现了"锇亚乙烯"的[3+3]关环反应并得到了"异金属苯",就此开始了"锇亚乙烯"和"异金属苯"的反应化学研究,这也成为我博士期间的核心工作。

       2009年9月,经过硕转博考核考试,我开始了博士阶段的研究学习。此时的我,早已完成了由"新人"向"老人"的兑变,实验室有了很多新成员,而我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师姐"。在攻读博士第一年,我系统研究和完善了[3+3]关环反应,并将这一成果整理成文投稿Angew. Chem. Int. Ed.杂志。

       2011年初,我迎来了收获的喜悦。首先是我的文章被Angew. Chem. Int. Ed.杂志成功接收发表。随后,我参评并入选厦门大学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还获得了"教育部学术新人奖"和校级奖学金等。这一系列的荣誉,激励着我更加努力,争取更优异的成绩。

       与此同时并在之后一年时间里,我相继带领低年级研究生和本科"育苗"生开展实验,将"锇亚乙烯"的反应性进一步突破和完善,发现了[3+3]关环反应合成金属苯炔以及金属苯炔和异金属苯的相互转化,并先后整理了两篇文章。期间,我虽然经历了文章屡次被拒的挫折,没能如愿再次冲击一区文章,但是得到了夏老师、曹晓宇老师、朱军老师、丁小兵、张晶、黄子傲和其它组员的许多无私帮助,收获了一篇Chem. Eur. J.内封面文章,我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也进一步得到提升。

       2012年6月5日,我顺利通过博士毕业论文的答辩,我的研究生生涯就此画上圆满的句号。

我和夏老师

我和夏老师

       2012年9月21日,带着万分的不舍与眷恋,我离开了厦门,来到河南师范大学就职,踏上了人生又一个新的征程。

       看到现在的校园,看到一张张青春驿动的笑脸,总让我回想起美丽的厦大,想起热烈的凤凰花,弥漫着的花香、果香……

       入职已有半年时间,我目前仍在努力完成新的身份的转变:一方面,新的岗位意味着新的开始,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另一方面,虽然做一名教师曾是我儿时的梦想,但真正走上这个岗位,才感受到肩上的责任重大。

 
现在的我

现在的我

现在的我

       回首过去,在夏老师课题组的5年时间给我留下了满满的感动和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在那里,有起早贪黑做反应,测核磁、晶体,熬夜写文章的辛勤耕耘,有实验不顺的迷惘和挫败,有组会上和实验中的激烈讨论,更有闲暇时的欢声笑语,点点滴滴,汇聚成一段难忘的回忆。而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对科研的一丝不苟和永无止境的拼搏精神。现在,带着热情与激情,我继续努力奋斗着,希望自己未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

       最后,一句"我奋斗,所以我快乐"与大家共勉。愿夏组的明天更美好!也祝愿大家学业有成!

2013年4月2日


上一篇:梦开始的地方——祝贺毕业生徐晖同学入职南京工业大学教授(2016-10-12)
下一篇:课题组徐晖同学美国交流感悟(2013-02-1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