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海平
    夏海平

    夏海平

    教授、博士生导师
    办公室地址:厦门大学卢嘉锡楼746室
    电话:(0592)2184520 (办公室)
    传真:(0592)2186628
    电子邮箱:hpxia@xmu.edu.cn
    课题组网站: http://hpxia.xmu.edu.cn

    个人简历:

    博士 (厦门大学)
    硕士 (厦门大学)
    学士 (厦门大学)
    访问学者(香港科技大学)
    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夏海平,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中国化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效候选人(2021、2023、2025年)、博士生导师。曾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和2018年度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6年和著名华人有机化学家余金权教授分享了中国化学会“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2025年获Stoddart Science Fund Scholar Award、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化学奖”。主持成果入选2013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为当年度唯一入选的化学化工类成果)。2022年入选“深圳市杰出人才培养对象”、2020年入选广东省“珠江人才”、2014年入选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首批)、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首批)。

    研究方向:

    金属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

    科研项目:

    2024.01-2026.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项目,基于金属-碳键形成的主链重构——非共轭聚多炔链螯合金属法构筑d轨道参与π共轭的高分子22350009,300万元;

    2022.01-2025.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唯金属中心手性碳龙配合物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92156021,370万元;

    2020.11-2023.10,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基2020N052金属参与的π共轭体系光能转化材料应用研究JCYJ20200109140812302,200万元;

    2020.01-2023.12,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催化化学重点实验室2020B121201002,300万元;

    2020.01-2024.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前沿导向),碳龙化学:结构基元创新、性能与应用研究21931002,300万元;

    2018.01-2021.12,国家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金属杂芳香体系-光能转化材料新基元的设计合成、性能调控及应用基础U1705254,204万元;

    2016.01-2019.12,国家基金国际(地区)合作项目,含主族杂原子锇/铱杂稠环的设计、合成与应用2151101071,99.92万元;

    2015.01-2019.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三键化学的高分子合成,课题四“基于三键的聚合物新功能和应用”21490573,523.5万元;

    2012.1-2015.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共轭高分子新结构单元-金属杂环单体的设计及其聚合研究21174115,62万元;

    2010.1-2013.12,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金属杂芳香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学,性能与应用研究20925208,200万元;

    2009.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金属杂多环芳香化合物合成、性能及应用基础20872123,34万元;

    2006.1-2008.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锅法”合成金属苯20572089,26万元;

    1998.1-200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新型还原关环反应用于共轭高分子合成研究;11万元;

    1993.1-1995.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基团转移嵌段聚合研究;3.5万元。

    荣誉奖项:

    2025年获StoddartScience Fund Scholar Award 

    202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18年获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五完成人)

    2018年获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第五完成人)

    2016年获第七届中国化学会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与余金权教授分享)

    2014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三完成人)

    2014年获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第三完成人)

    2013年获“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第一完成人)

    2009年获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三完成人)

    2004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2004年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三完成人)

    2004年获厦门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第三完成人)

    2004年获第七届福建青年科技奖

    2004年获第十一届福建省“运盛青年科技奖”

    2002年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2年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奖”

    1997年获福建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三完成人)

    1992年获“中国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优秀青年化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