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TOP]“碳龙化学(Carbolong Chemistry)”总结应邀发表于Acc. Chem. Res.(2018-06-21)

Date:2020-02-28 20:26    Author:jiang   
应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杂志(三大国际化学综述性期刊之一)主编Cynthia J. Burrows教授邀请,本课题组撰写了题为“Carbolong Chemistry: A Story of Carbon Chain Ligands and Transition Metals(碳龙化学:碳链配体与过渡金属之间的故事)”的研究工作总结论文 (DOI: 10.1021/acs.accounts.8b00175),该文系统总结了这一我们原创的化学。这也是夏组的工作总结近年第二次发表于的ACR。
“碳龙同花顺”结构
2013年,我们首次报道了7碳链螯合金属的全新芳香骨架基元-金属杂戊搭炔(Nature Chem., 2013, 5, 698)。随后,我们拓展构筑了一系列8-12碳链螯合金属的全新芳香分子骨架,并被同行们誉为“碳龙同花顺”。逐步建立了具有中国标签的“碳龙化学 (Carbolong Chemistry) ”。      
 
“碳龙化学”定义:用来描述一条平面共轭的长碳链(碳数             7)通过至少3个碳-金属键螯合一个过渡金属的化学。龙是全球华人的精神纽带,“long”是“龙”的汉语拼音。将该化学命名为“Carbolong Chemistry”是希望在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的交叉点留下华人的标签。
       我们的“碳龙化学”一直追求另辟蹊径、挑战化学极限,通过巧妙的分子设计,构筑了一系列原创性分子骨架基元。包括:
     
 
1. 金属杂戊搭炔(7碳龙配合物,M+7C)的成功分离,挑战卡拜碳键角极限,其分子内含有一个迄今最小的卡拜键角(小于130°),把极限记录大幅度地压缩了17°之多。此外,“M+7C”是首次分离的平面型Möbius芳香性体系,改变了分离到的Möbius芳香性体均为扭曲分子骨架的历史(Nature Chem., 2013, 5, 698; Angew. Chem. Int. Ed., 2015, 54, 7189),该成果入选2013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首次发现金属杂戊搭炔具有既亲电又亲核的“变色龙”反应性,并借此合成了另一类7碳龙配合物——金属杂戊搭烯(Nature Commun., 2014, 5, 3265);            
   
3.首次合成金属杂戊搭烯并环丙烯(8碳龙配合物,M+8C),并发现其不饱和三元环具有sigma-芳香性 (Angew. Chem. Int. Ed., 2015, 54, 3102);                  
     
4.首次成功构筑一个金属同时被三个芳香环共享的分子骨架基元,为后续金属杂分子石墨烯或金属杂纳米石墨烯的分子设计与制备提供了基础(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6232);                  
     
5.首次构筑了金属杂戊搭烯并环丁二烯(9碳龙配合物,M+9C)分子骨架,发现一个金属可以同时稳定两个反芳香骨架(戊搭烯和环丁二烯),证明了过渡金属强大的稳定能力 (Angew. Chem. Int. Ed., 2015, 54, 6181)。                        
       
6.成功构筑并分离首例平面型金属桥位三并五元环(10碳龙配合物,M+10C)分子骨架,与经典有机体系中三并五元环的非平面性骨架截然不同(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9067)。                        
       
7.首次实现后过渡系金属卡拜与炔烃的[2+2+2]环加成反应,成功构筑11碳龙(M+11C)分子骨架 (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3154. VIP)。                              
         
8.12碳龙(M+12C)配合物是迄今赤道平面内具有最高碳配位数(五配位)的金属络合物,将配位化学和金属有机化学完美结合(Sci. Adv. 2016, 2, e1601031)。
碳龙配合物兼具有机芳香体和金属配合物的结构特性,具有不同于传统有机芳香体的独特性能。如,“M+7C”具有近红外聚集诱导发光增强(AIE)特性,而“M+12C”具有宽、强的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特征,同时具有优异的光声成像和光热效应,可用于肿瘤光热治疗。碳龙配合物同时具备容易制备、高稳定性、性能独特等优点,为其后续在光能利用、生物医学等应用开发奠定了基础。
                             
         
“7-12碳龙同花顺”配合物系列的合成工作是由我组已毕业博士生朱从青(现为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为主在校期间完成的,课题组多位同学参与了该项研究。我校多个课题组参与了碳龙化学研究:理论化学工作由朱军、吕鑫两课题组完成,单分子电导研究由洪文晶课题组完成。生物医学应用研究由刘刚课题组完成。该项目得到国家基金委、科技部和校内基金的长期资助。                                    
           


       

上一篇:[TOP]碳龙化学已进入国际经典教科书(2020-01-01)
下一篇:[TOP]本课题组原创的“碳龙化学”入选十二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优秀成果(...

关闭